只说英文的 CBC 是第一等人再来是香港人接着是台湾人最后是大陆人。但其实说到底与其说是按「地域配景」分不如说是以各族群的「平均英文能力」来划分。
在那时的「华人社会藐视链」当中只说英文的 CBC 是第一等人再来是香港人接着是台湾人最后是大陆人。但其实说到底与其说是按「地域配景」分不如说是以各族群的「平均英文能力」来划分。
厥后反思了一下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无形中也受到从小耳濡目染的「华人社会藐视链」影响了吧。
我从小在温哥华长大。
脱离自己熟悉的地方、到台湾事情之后偶然能去温哥华出差见见老朋侪就是最大的幸福。一次在温哥华恰好到高中同学鲍里斯的办公室四周买工具他提早下班来找我。
学生时代:以英语能力划分
在学校里更佩服说着流通英文的亚洲面目羡慕「CBC」(Canadian born Chinese)完全不比别人差的英文能力。
对于我这种其时的「新移民」来说他们简直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存在。
看到他的时候我了吓一跳:跟我印象中「高屋建瓴」的他怎么不太一样呢?全身的衣服都皱巴巴的、头发乱乱的看起来不像刚下班反而像是在路边睡了一晚上。
我知道在修建公司上班他经常需要跑工地满身脏兮兮是很正常的。但刹那的视觉打击还是让我忍不住疑惑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刚到温哥华的时候其实我的英文并不差。只是我以为自己很差对自己没信心不敢正常地社交只能躲在我的中文(普通话)舒适圈里。我的学生时代是香港人主宰(dominate)加国华人社会的年月。
出去餐厅用饭若不会讲英文或广东话你就别想点菜了──服务生叫也叫不来来了听你讲普通话又会直接不耐心地走开⋯⋯所以老移民纵然没有香港配景都听得懂跟说得上几句广东话是很正常的。
职业不分贵贱只是我以为九年级时以配景与英文能力来分品级时的「第一等人」会比其他人有更好的出路。究竟要进入主流社会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能力。
背后原因正是大部门亚洲怙恃对学区的执着:要去排名高的学校才有「好的老师」才有「素质高的同学」他们就像孟母三迁一般希望孩子能有「最好的情况」。
单用英文一项来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听起来很匪夷所思但这是无数在地华人无法否认的现实。从近年移入大量华人新移民的 BC(英属哥伦比亚、港称卑诗) 省公立中学排名可以看出一些眉目:University Hill 中学位在加拿大西岸最好的大学 UBC 校园内是已往许多华人子弟的首选之一。
2015 年它排名全省第 19 名2016 年第 28 名2018 年第 30 名但 2019 年升至全省第 120 名。
而新移民由于英语能力往往有限需要先读 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课程。
有些来得晚的移民因为语言能力不足便无法照着自己原来的年级上课。好比说加国中学要考到 ESL 四级才气上十年级(相当于台湾高二)的课如果九年级竣事前没有考到四级此外同学上十年级的课的时候就只能先上 ESL 的课无法修十年级的学分。
学分修不完的情况下一旦满 19 岁就不能继续在高中上课而是要去成人学校将学分修完才气申请大学。
所以拿到枫叶卡只是你迈入加拿大的第一步生活在加拿大还需不停提升英语能力。
。本文来源:亚博网页版登录界面-www.jamieelizabethreed.com